新闻中心 /News
泛亚电竞体育在线详说善知识
泛亚电竞体育下载“善知识”是佛教的专用术语,译自梵语Kalyanamitra,意为善友、道友、良师、亲友、胜友、知识。
在《墨子·号令》中记载:“其有知识兄弟欲见之,为召,勿令入里巷。”岑仲勉注云:“知识,友人也。”闻名为“知”,见形为“识”,合称“知识”。
《瑜伽论记》卷第六则说:“今佛及名善知识。”总的来说,能够教导人们断恶修善的人,就称为“善知识”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卷第二十五载:“云何名善友性?谓八因缘故,应知一切种善友性。何等为八?谓如有一安住禁戒、具足多闻、能有所证、性多哀愍、心无厌倦、善能堪忍、无有怖畏、语具。”
《劝发菩提心集》卷中载:“若诸菩萨具五种相,众德相应,能为善友,所作不虚:一者于他先欲求作利益安乐;二者于彼利益安乐,如实了知,无颠倒觉;三者于彼善权方便,顺仪说法,随众堪受,调伏事中有能有力;四者饶益心无厌倦;五者具足平等大悲,于诸有情劣中胜品,心不偏党。”
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称为善知识呢?根据《瑜伽师地论》的说法,善知识需要具备以下八个条件:
○第一个条件是能够“安住禁戒”,也就是能够守戒。能过“自律”的生活,并且怡然自得,丝毫不觉得痛苦,还能修学佛所说的,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很难守持戒律,所以善知识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能守戒。
○第二个条件是“具足多闻”,也就是对于佛所说的深奥法义能深入浅出、、无碍、巧妙、如实地表达出来,而且能善于思考法义并且付出实践。
○第三个条件是“能有所证”,关于“能有所证”的范围比较广,比如:能证得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或者不净观、白骨观、四禅八定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、四阿罗汉果、八解脱、三神变等。相对于前两条,第三条要求更高一些,泛亚电竞体育在线由此可见,想要成为善知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。
○第四个条件就是“性多哀愍”,“性多哀愍”其实就是要求善知识要具备慈悲心,看到别人所遭受的身心的痛苦,能够给予帮助。比如:有人遭受不幸的事情内心非常痛苦,能够予以疏导、安慰;如果看不起病,能帮他付医药费;有人上不起学,能够给予学费;如果缺乏衣食,能够给予衣食等,这样能够使别人能够身心安稳的行为,就称为“性多哀愍。”
○第五个条件是“心无厌倦”,意思就是作为善知识要善于教导、善于做榜样、善于鼓励和劝导;为大众而不畏辛苦;非常努力,从不偷懒,内心非常喜欢自己的事业,而且丝毫没有懈怠,这样才能称为“心无厌倦”。
○第六个条件是“善能堪忍”,就是别人对于自己的打骂、逼迫、侮辱,乃至人身伤害都不计较,而是自我反省:“这是自己往昔所造的业成熟而遭受的果报。”对于伤害自己的人丝毫不起报复心,反而想着要如何能帮到他;此外,对于“寒、热、饥、渴、蚊虻、风、日、蛇、蝎”以及“他所干犯碜毒语言,身内所生猛利坚劲,辛楚切心夺命苦受,为性堪忍能有容纳。”这样就称为“善能堪忍”。
○第七个条件就是“无有怖畏”,意思就是处在人群当中为大众时丝毫不怯场、不紧张,所说的话语清楚、逻辑清晰,没有错乱,身心平静,这样才能称为“无有怖畏”。
○第八个条件就是“语具”,意思就是善于说话,所说的语言容易被人理解,而且让别人喜欢自己所说的话,丝毫不让人感到不舒服,这样就被称为“语具”。
只有具备上述八种条件才能称为善知识,由此可见想要成为善知识并没有那么容易。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善知识虽然很困难,但是善知识的作用也是巨大的。
如《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》第六卷记载:“善士者,谓佛及。复次诸有补特伽罗具戒具德,离诸瑕秽,成调善法,堪绍师位,成就胜德,知羞悔过,善守好学,具知具见,乐思择、爱称量、喜观察、性聪敏、具觉慧、息追求,有慧类、离贪趣贪灭,离瞋趣瞋灭,离痴趣痴灭,调顺趣调顺,寂静趣寂静,解脱趣解脱。具如是等诸胜功德,是名善士。”
《阿毘达磨法蕴足论》卷第二预流支品第二载:“何故名善士?以所说善士,离非善法,成就善法,具足成就四念住、四正胜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等觉支、八圣道支,故名善士。”
关于善知识的判别标准有不同的标准,但有一点是相同的,就是要有修有证、利益有情,这样才是真正的善知识。
次求善友者,善友之义大矣哉!将越艰险会常乐者,无莫由之。故《摄大乘论》《唯识》等云:‘要善友力方成菩提。’佛菩萨等是为善友。胜利无极,难以具言,且略举三用表求意:
一者能为菩提近因故。《涅槃经》云:‘佛告诸大众言:一切众生,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近因缘者,莫先善友。何以故?闍王若不随耆婆语者,来月七日必定命终堕阿鼻狱。是故近因莫若善友。’
二者趣向如来智时有十功能。故《华严经》云:‘善知识者,则是趣向一切智门,令我得入真实道故。善知识者,则趣向一切智乘,令我得至如来地故。善知识者,则是趣向一切智船,令我得至智宝洲故……善知识者,则是趣向一切智眼,泛亚电竞体育在线令我得见法性门故。善知识者,则是趣向一切智潮,令我满足大慈水故。’
三者能令越生死海故。《大集经》偈云:‘若得亲近善知识,泛亚电竞体育在线至心听受无上法。观察内外空三昧,即能越度生死海。’
《观经》云:“临命终不遑念佛,遇善知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。”《瑜伽论记》卷第十一载:“测云:七缘引调伏者,如善财童子遇种种善知识,方能入道。”
从种种经论的记载来看,善知识是成就菩提、得如来智、度生死海、往生净土的必备条件之一,否则一切都不能成功,其重要性可见一斑。
但什么样的人具备这种种条件呢?《瑜伽论记》第六卷中说:“今佛及名善知识。”《华严经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所参拜的菩萨、佛母、天神、地神、主夜神、王者、城主……长者、居士等都是善知识。
这些人为什么能成为善知识呢?因为他们都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变化而来,以不同的形象度化不同的众生,正如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中所记载的“众生应以何身得度,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”,如此看来是不是只有佛、佛、菩萨才能称为善知识呢?其实也不尽然。
圆晖大师所著的《俱舍论颂疏》卷二九记载:“与法者为上亲友,与财、法者为中亲友,仅与财者为下亲友。”
《摄大乘论释》卷第六云:“若人持戒破戒,不观其过,但取其德。若未得彼德,则依彼修学。若已得彼德,则共彼数习令坚固。若自有德,令彼修学同我所得。此彼互相事故,言为善友无二。”
3.心,就是照顾善知识时要身心相应,而不是在照顾他时心怀怨恨,认为对方耽误了自己的时间,耗费自己的心力。
《阿毘达磨法蕴足论》卷第二预流支品云:“若能于此所说善士,亲近承事、恭敬供养,如是名为亲近善士。”
四于善友若正依止于如法义,若合若离,随自在转,无有倾动,如实显发,作奉教心,随时往诣,恭敬承事,请问听受。
这段短文中前三种方式与前文基本相同,不同的是第四种,第四种是从法义的角度来讲该如何亲近善知识;就是对于善知识所讲的法要如实修证,如果有不明白的要随时请问,这也是亲近善知识的方式之一。
“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”善知识也是如此,甚至超过于此,因为世间的伯乐在于擅长发现千里马,而佛门的善知识则需要把非千里马之马培养成千里马,这才是重中之重。
善知识对于修学佛法的人来说非常重要,因为出离世间并没有那么容易,如果没有遇到善知识并指示正确的路径,很容易走上邪路,等待他的将是无尽的、痛苦的生死轮回。